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储能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后,正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较2024年底增长约29%。然而,这一亮眼数据背后隐藏着行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锂电储能系统价格在三年内暴跌近八成,众多涉储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经营困局。 当前储能市场呈现出供需严重失衡的态势。一方面,大量资本涌入推动产能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实际应用需求增长相对缓慢。这种不匹配直接导致了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统计,2025年1至6月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降至0.4848元/瓦时,同比下降29.94%。市场价格已跌破成本线,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的严峻局面。 价格战背后的深层困境 储能行业的价格战并非单纯的市场竞争现象,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过去几年中,"强配储能"政策催生了大量低质项目。由于储能电站普遍存在"建而不用"的情况,电站开发商为控制成本,倾向于采购低价电芯,进一步挤压了储能企业的利润空间。 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2024年全球储能电芯产能超过607GWh,但新增装机仅92GWh,产能利用率低至30%-40%。过剩产能超过60%的现实,使得企业不得不通过价格战来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鹏辉能源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79.6亿元,同比上升14.83%,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亿元,同比下降685.72%。 技术同质化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当多数企业挤在同一条技术赛道上时,创新往往陷入"为升级而升级"的窄巷。从587Ah到1175Ah,电芯容量纪录不断刷新,但产品高度趋同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同质化竞争使得价格成为唯一的竞争手段,进一步恶化了行业生态。 规范治理与创新驱动并重 面对行业内卷的严峻挑战,政策层面已开始采取积极行动。202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发布,明确将低价倾销定义为不正当价格行为。这一修正案规定,除处理积压商品等正当理由外,以低于成本价倾销排挤对手或独占市场的行为均属违法。 8月1日起实施的《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为行业发展划定了安全红线。宁德时代等20余家头部企业产品率先通关,这一标准的实施将有效淘汰技术落后、安全性能差的产品,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行业自律机制也在加速建立。多个储能行业协会相继召开会议,阳光电源、宁德时代、远景储能等头部企业积极参与,明确提出反对低于成本价中标的行业公约。这些举措旨在通过行业自律,遏制恶性价格竞争,引导企业回归理性经营。 技术创新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路径。企业需要摒弃"拿来主义"思维,主动转变观念,提升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能力。储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应加快拓展智能电网、电动交通、数据中心等多元化应用场景,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拓展未来发展空间。 产品创新与解决方案创新同等重要。单纯的产品升级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要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来实现价值创造。通过发展交易和构网技术,在电力市场帮助投资商获取更多收益,在新兴应用场景中让储能扮演构网甚至智能电网的角色,探索独特的发展路径。 本文源自:金融界 |
上一篇:“野蛮生长”后面临失速危机 储能业破内卷需规范与创新“双管齐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