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推荐 > 会展报道

2024第二届储能行业年会在京举办

2024-12-30 10:07:32 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创新驱动发展 技术引领未来”2024年12月28日,由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储能设备技术专委会和储能中国网主办,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电建筑专委会、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支持的“2024第二届储能行业年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旨在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探讨行业最新热点、痛点、先进技术及项目应用,回顾近年来储能行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成果、技术特点和商业模式,展望下一步储能行业的发展路径,技术方向等行业趋势,促进新型储能产业科学技术交流和合作。会议通过专家主旨报告、主题演讲、高峰对话环节,围绕构网型储能发展及技术应用、储能电站智慧运营运维技术研讨、长时储能技术与液流电池储能发展现状、工商业储能年度回顾与展望和CNNES2024储能中国年度创新成果发布方面内容。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左晓文出席大会并致辞。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国网、南网、华能、国电投、中国电建、中国华电科工集团、天合光能、平高集团、华为、阳光电源、南瑞继保、宁德时代、远景能源、比亚迪、海博思创、融和元储、电规总院、国网新疆电科院、千帆翼数字能源、海得新能源、清安储能、新源智储、易事特、华北电力大学、清华大学、中建八局、媒体等领导专家230余人参加。

  开幕主持

  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储能设备技术专委会秘书长郭云高,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IEEE PES储能技术委员会(中国)秘书长唐西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环能科技太阳能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电建筑专委会秘书长张昕宇,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储能事业部总监王德科共同主持。

  嘉宾致辞

  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左晓文在致辞中表示,储能产业是国家战略,储能发展事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能源转型升级。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是1994年6月在民政部登记的成立的具有独立社团法人资格全国性社团组织,根据中央社会工作部2024年10月28日印发的中社办发【2024】20号文件精神,明确国家能源局为“协会”主要行业管理部门。

  他指出,立足电力行业、服务涉电企业、做好政府参谋是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的职责。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当前电力行业的主要工作,储能行业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要。下一步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储能设备技术专委会将围绕做好“电力”文章。一、要以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系统是储能的主战场)建设开展行业服务工作;二、帮助先进储能设备技术做好技术、市场推广工作;三、做好储能设备技术专委会换届工作,优化专委会委员结构,进一步增强专委会凝聚力。

  上午主旨报告分享

  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IEEE PES储能技术委员会(中国)秘书长唐西胜主持,6位行业权威专家分别做主旨报告分享,对储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关键技术标准政策,电力系统转型与储能,新能源与储能协调发展探讨,面向高安全、高效率的电化学储能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储能多元场景解决方案和移动储能系统集成与发展等进行全面分析。

  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储能设备技术专委会秘书长郭云高分享了《储能是能量系统的标准配置,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支撑》主旨报告。他从以能量生产电力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角度剖析了当前储能市场的现状,对当前政策、竞争格局、行业趋势进行了分享,并对未来的技术趋势和国际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调度控制中心原副总工程师裴哲义分享《电力系统转型与储能》主旨报告,其中表示,目前我国储能系统并网整体安全运行情况良好,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可用系数达0.98。计划停运903次、单次平均计划停运 时长60.29h,非计划停运901次、单次平均非计划停运时长31.55h。电站关键设备、系统以及集成安装质量问题是导致电 站非计划停运的主要原因,非计划停运次数占比达80%以上。

  他建议,提高储能对电网稳定运行支撑能力,深入研究储能系统参与电力系统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的市场主体定位、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模式,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创新开展储能调峰辅助服务以及参与新能源消纳市场化交易,不断探索和完善储能商业模式,使新型储能健 康有序发展。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院综合处处长杨硕分享了《新能源与储能协调发展探讨》。其中他表示,作为绿色电量供应主体,新能源在整体电量供应严重不足时难以独立支撑电量缺额。新能源的有效容量远小于常规电源,在系统最需要电力支撑时的供应保障能力偏低。单纯扩大新能源装机规模和提升占比不足以应对电量和电力供应保障挑战,需要提升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能力。未来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将对电力系统的消纳能力和新能源发电侧的支撑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他指出,新型储能将成为系统中重要的调节性资源。新型储能集中在西北和华北,这两者地区拥有全国新型储能的半数装机。构网型储能和构网型新能源协同配置,可提升新能源大基地安全可靠替代能力。同时提出,引入“差价合约”模式,稳定“新能源+储能”投资者预期,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技术部雷浩东博士围绕《面向高安全、高效率的电化学储能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全面介绍了华能在智能分散式控制技术储能项目应用、构网型模块化PCS和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