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应用 > 新型储能技术

我国压气储能技术迈入单机功率 600 兆瓦级新时代

2025-05-18 20:23:57 来源:中国经济报导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世界首台(套)660 兆瓦人工硐室型压气储能工程已于近期通过可研评审,标志着我国压气储能技术迈入单机功率 600 兆瓦级新时代,预计将在甘肃酒泉敦煌正式开工建设。

  该项目作为 “敦煌全绿色电站基地” 核心组成部分,采用中国能建自主研发的 “压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开创单机功率、储能规模、储气空间三项 “世界之最”:单机功率达 660 兆瓦,储能规模 2640 兆瓦时,储气空间近 50 万立方米,可一次性储存 2 万吨空气,持续支撑 660 兆瓦满负荷运行 4 小时,一次发电 264 万度,相当于敦煌市常住人口一周的用电量。

  技术突破与创新亮点

  非补燃绝热技术实现零碳发电

  项目采用非补燃式设计,摒弃传统压气储能依赖天然气补燃的模式,通过自主研发的 “4 段压缩储能、3 段膨胀释能” 方案,实现压缩热的闭环回收利用,全程无化石燃料参与,真正达成零碳排放。其发电转换效率达 70% 以上,接近抽水蓄能水平,显著高于补燃式压气储能系统。

  人工硐室突破地质条件限制

  针对 “三北” 地区缺乏天然盐穴的难题,项目创新采用人工硐室储气技术,通过混凝土衬砌与围岩密封层设计,构建近 50 万立方米的储气空间。相较于盐穴储能,人工硐室选址灵活性更高,建腔时间较常规水溶造腔缩短 50%,造腔成功率达 99.99%,有效降低开发成本与周期。

  核心装备国产化与系统集成

  项目配套全球最大容量的空气膨胀机(单机功率达 660 兆瓦,效率 92% 以上)、压缩机(平均效率 88% 以上)及储热罐,核心装备国产化率 100%。

  通过 “深地空间利用 + 智能调控” 技术,实现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高效存储和低耗转化,相关技术入选中国信通院典型案例。

  产业价值与社会意义

  新能源消纳与电网稳定的关键支撑

  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甘肃省绿电消纳能力,每年可消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量超 10 亿千瓦时,减少弃风弃光率 15% 以上。

  其强构网能力可提供转动惯量支撑,响应速度达毫秒级,能快速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全产业链带动与循环经济示范

  项目动态投资超 46 亿元,可带动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维服务等上下游产业发展。

  通过 “盐电联营 + 采储一体” 模式,将盐矿开采与储能建设深度融合,实现盐穴资源循环利用,预计拉动区域经济增长超百亿元。

  全球储能技术发展新标杆

  该工程单机功率较国内已投运的 300 兆瓦级项目提升一倍,单位千瓦造价降至 6000 元以下,推动压气储能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其技术方案已被纳入中国能建 “3060MW 新型储能基地” 规划,未来将在山东菏泽、陕西铜川等地复制推广,助力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工程进展与未来规划

  项目计划于 2025 年下半年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周期约 2.5 年,预计 2028 年投运。作为 “敦煌全绿色电站基地” 核心,其将与周边风电、光伏项目协同,形成 “风光储输” 一体化体系,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向中东部负荷中心输送绿电。

  未来,中国能建还将在全国布局 50 余座压气储能电站,推动单机功率向 1000 兆瓦级跃升,目标到 2030 年实现压气储能装机超 50 吉瓦,成为全球最大压气储能技术输出国。

  这一项目的落地,不仅是我国新型储能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里程碑,更将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 “中国方案”,加速 “双碳” 目标实现进程。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