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源网荷储新型储能
储能中国网获悉,近日,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发表了对源网荷储协同发展的深刻见解,并首度系统阐述了AI储能的核心价值,为行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源网荷储是能源转型的未来。"田庆军强调。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截至8月底风光累计装机为17亿千瓦,距离这一目标还有19亿千瓦的增长空间。 电力系统演进的双重路径: 离网示范与市场化突破 田庆军指出,电力系统的演进将沿着两个关键路径并行推进:"一方面,我们将见证大量源网荷储项目的落地,其中部分项目将采用离网运行模式,形成相对独立的能源系统;另一方面,电力市场化改革将深入推进,但这意味着打破以往'计划电'的确定性——相当于砸破了'铁饭碗',所有新能源资产的收益都将面临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挑战。" 新规之下,电网对于构网型技术需求多元增长,部分"伪构网"难担重任。在分析当前技术瓶颈时,田庆军直指要害:"部分“构网型储能”并非真正的'电网友好型构网',其实是'伪构网'。核心问题在于只是简单的超配储能变流器,构网型算法不够成熟,同时没有经过实测验证。无法适配电力系统当前和未来演进的需求。"这一判断揭示了当前储能产业在技术路线上的深层困境。 AI储能定义未来: 交易员与调度员的双重角色 面对行业痛点,田庆军提出了AI储能的解决方案,并将其核心价值归纳为两大关键模块,即“交易智能体”和"构网智能体“。 "交易智能体相当于'电力交易员',具备全链路能力——从电力预测、交易控制,到实时感知市场动态,再到自主学习优化策略,能实现'自动驾驶式交易',是未来电力交易的核心支撑。"田庆军强调,这一创新实现了从软件算法到硬件(如电芯)的全链条覆盖,彻底打破了以往"重软轻硬"或"重硬轻软"的局限。 "构网智能体则相当于'电力调度员',是物理层面的智能体,能实现'主动生成式构网',未来将成为电力系统调度的关键角色,保障电网稳定运行与源网荷储协同。" 源网荷储协同: 从"各自为战"到价值共享 田庆军指出,传统电力的"源随荷动"必须向"源荷互动"发展,智能互动协同优化将成为关键。将电源、电网、负荷和储能四个环节从彼此孤立变为一个智能互动、协同优化的有机整体,具有三大战略意义: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双碳目标达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降低用能成本。 政策热、市场冷,落地执行仍是关键。尽管国家政策为源网荷储发展提供强导向——自2015年电改9号文以来,今年国家又相继发布650、910、1192号文,为零碳园区、绿电直连等应用发展提供了明确信号,但田庆军指出:"技术标准不统一、接入电网困难、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是项目落地的主要障碍。" 他具体分析了市场存在的四大问题:余电倒送导致项目被迫高比例弃电或超额配置储能;市场化机制滞后,制约项目灵活性;电费构成缺乏透明标准,收益风险大;企业的技术与管理难度大,影响运行效率。 破局之道: 全链条系统集成能力 "解决源网荷储核心痛点的关键,在于需要具备'全链条系统集成能力'的企业:不仅了解源网荷储,还需要懂智能、懂制造。"田庆军以远景在赤峰建成的全球首个氢氨零碳产业园为例,说明如何通过端到端的一体化技术,耦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多形态储能、物联网及数字化等系统性技术,形成完整的绿色能源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田庆军强调:"在电力市场化改革和离网模式并行发展的背景下,AI储能将成为破解源网荷储协同难题的关键技术路径。只有通过交易智能体和构网智能体的深度融合,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各方才会真正关注系统价值。远景愿与行业伙伴一道,推动源网荷储协同从政策示范走向商业普及,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能源转型贡献力量。" |
上一篇:宿迁时代 · 新风光 | 战略合作签署,共启液流电池储能新征程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